郵政物流:老“管家”新機遇
郵政重返交通部
而將郵政并入交通運輸部,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機構合并或整合。
3月24日,像許多人預料的那樣,原國家郵政局局長、黨組書記馬軍勝出任交通運輸部黨組成員。
“從前兩次郵政局在信息產業部或是郵電部的地位來看,并入交通運輸部之后,國家郵政局在職能部門上不會做根本性的變化,相當于從信息產業部平移過去。”一位接近國家郵政局的人士說。
從高層的人事安排可以看出,而國家郵政局固有的業務職能部門,不會做出調整,繼續保持較高的獨立性。
事實上,建國后,我國的郵政也曾經是國家交通體系的一部分。1970年,交通部、鐵道部和郵電部的郵政部分就曾合并組建為交通部。1975年,交通部與鐵道部分開時,郵電業務才歸還郵電部。
據接近國家郵政局的人士透露,在1970年國家郵政局并入交通部的5年里,也恰恰是國家郵政局在交通基礎建設方面取得飛速發展的5年。
而實際上,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國務院先后進行了5次行政體制改革,每次都有組建“大交通”的想法。從這個角度而言,在當前形式下,為了提高交通行業的行政效率與服務水平,促進交通部門的政府職能轉型,國家郵政局改由交通運輸部管理無疑是客觀、合理、有效、有益的措施。
利于郵政交通協調發展
橫向綜合及縱向貫通,理順部門職責關系,精簡和規范議事協調機構及其辦事機構,是機構改革的目標。對于已經政企分開,已經大舉開拓物流業務的原郵政企業來說,這無疑是個“利好消息”。
首先,國家郵政局改由交通運輸部管理,將可能有效推進實物信息傳遞業務。郵政的本質屬性是通信。電信主要承擔電子信息通信任務,而郵政主要承擔非電子信息通信——即實物信息通信——任務。在國外,實物信息傳遞業務占郵政全部收入的60%以上。
“郵政是依賴交通運輸的,當交通出了問題,就可以在部內解決。同時合作也更方便了,有益于郵政的發展。”中國郵電大學郵政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楊海榮說。
《郵政法》雖然明確規定了交通運輸部門對郵政的支持原則,但有時候,磕磕碰碰還是比較多。而現在,摩擦成為內部的事情了,協調解決的余地更大了,解決問題的效率必然會提高。
而現在,國家郵政局只管資料運輸的局面將會被改變,傳統的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各自為政的局面將會被打破,各種運輸方式的轉換、銜接,主要由一個承運人組織完成,物流的速度和效率將得到有效提高,物流系統現代化將得到積極推進。對于郵政而言,同樣會有諸多受益之處。
國家郵政局改由交通運輸部管理后,行使政府對郵政監督管理職能可能得到進一步強化。
寧夏中郵物流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馬立軍認為,從市場監管的角度來看,國家郵政局并入交通運輸部之后,尤其是在政策上,肯定會有一些有利于郵政與交通運輸協調發展的出臺。
“整合之后,我們系統內的面更寬了,和鐵路、民航之間的協調整合會更加便利,也更容易一些。”馬立軍說。
資源配置更加科學
而在我國,郵政法制建設相對落后,遠遠不能滿足已經變化發展的形勢需要。國家郵政通信網的郵政基礎設施數量不足、技術層次低,同樣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通郵、用郵的需要。
而在利益格局、利益主體多元化的形勢下,相關部門各行其道,也導致了在郵政部門依法行政、依法監管難以到位。
比如說,原屬中國郵政的中國貨運郵政航空公司,要發展航空運輸,就用到機場,機場等基礎設施的監管權歸屬在原來的民航總局。在業務上,二者本身就可以相互有所借助。
“整合之后,在業務的相互支持和銜接上,會變得更順暢。可以避免重復建設。這樣,從全社會的角度來講,資源的配置就更合理了。”中國郵電大學郵政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楊海榮說。
國家郵政局改由交通運輸部管理后,普遍服務的“補償機制”將可能得到進一步健全,郵件運輸將可能享受公路郵件運輸、航空郵件運輸等領域的優惠政策,有效降低郵件運輸費用。
另外,在全社會物流成本過高的環境中。郵政和交通部門都有自己的物流體系,在物流業發展的過程中,相互封鎖通路、無序競爭的現象也時有發生,聯合運輸難以組織,形不成規模經濟和綜合運輸效益。這些現象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國家對交通運輸業的宏觀調控、不同運輸方式的統一規劃和交通運輸產業的協調發展。
普遍服務不會弱化
“不論國家郵政局歸屬于哪個部門,郵政事業都會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從國際上來看,也是這樣的。”楊海榮說。
楊海榮教授說,在國際上,郵政部門既有歸屬于郵電部,也有歸屬于交通部門的,各個國家依國情進行設置,而中國歷史上郵政局先后歸屬郵電部和交通運輸部,也是根據其不同歷史時期所面臨的緊要問題來決定的。
但無論歸屬何處,郵政提供普遍服務的功能都是不會變的。
早在1940年,周恩來題寫的“傳郵萬里,國脈所系”就明確指出郵政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為郵政本質上是普通百姓人人可以享受的“福利”。
1949年11月1日,作為統一管理全國郵政和電信事業的郵電部成立后,“迅速、準確、安全、方便”八字方針更成為郵政服務的基本準則和追求目標。國家郵政局重組和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組建工作順利完成,郵政政企分開,剝離了企業職能、資產和人員后,國家郵政局“維護國家利益和用戶權益,負責統一建設和經營全國郵政網,承擔全國郵政普遍服務任務”的管理職能更加明確。
郵政所承擔的普遍服務和特殊服務:如信函、黨報黨刊發行以及機要通信、義務兵通信等業務,屬于非市場領域的普遍服務和特殊服務,這部分服務由政府埋單。應當持續得加大投入。
事實上,中國郵政在“實物信息傳遞”這一主業并沒有發揮主打的作用,信件業務在國有郵政中并沒有發揮核心作用,平信投遞等普遍服務業務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歸屬到交通運輸部之后,郵政的通信功能不應該被弱化,應該繼續予以加強。”楊海榮說,“因為本質上,郵政還是提供通信服務的,只不過是通過實物來傳遞信息,郵政企業與電信企業的合作仍然會很緊密,還要繼續搞好合作。”
國家郵政局改由交通運輸部管理,有利于郵政業務的延伸和升級,對發展傳遞廣告業務、銷售業務、電子信函業務、國際特快送款業務、收件人付費業務、國內特快專遞代收貨款業務、超常規EMS郵件業務、禮儀專遞業務、EMS納稅申報業務、貨運業務等形成巨大聲援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