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領導體系升格網絡強國進程將極大提速
3月3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拉開了2014年全國“兩會”的大幕。當日,人民網理論頻道發出了一篇長達7000余字的重磅文章,著名公共管理專家、信息化專家汪玉凱撰文解讀中央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的由來及影響。
由于此文題目敏感,又是在全國“兩會”背景下發表,加之作者身份特殊,立即引起信息化相關各界人士,尤其是部分代表、委員的高度關注。
2月27日,中央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正式成立,由習近平任組長,李克強、劉云山任副組長。這被海外廣泛報道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由總書記直接擔任組長、由總理擔任第一副組長的第三個跨黨政軍的重要機構。會上,習近平做了重要講話,并審議通過了《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工作規則》、《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細則》、《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2014年重點工作》。
然而,海外一些媒體對此消息頗多誤讀,甚至認為有進一步收緊網絡、遏制言論自由的可能。那么,中央為什么要成立這樣一個高規格的領導小組,這個小組的歷史淵源以及與以前的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是什么關系,汪玉凱從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信息化領導方式的演變等出發,著眼于加強網絡安全、加快信息化發展對于最高級別的國家利益的重要性進行分析解讀。
汪玉凱系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教授,同時也是我國信息化管理體制機制研究等多個國家級課題的負責人。據悉,在此課題基礎上形成了上報國家相關方面的政策建議稿。
我國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汪玉凱稱,中央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與之前的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的整體格局有著重大變化:首先,新組建的中央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是黨中央層面上設置的一個高層領導和議事協調機構。其次,出任組長的已經不是過去最高政府首腦總理,而是黨的總書記,這將大大提高該小組總全局的整體規劃能力和高層協調能力。再次,這個小組不單是信息化領導小組,而是把網絡安全放在更突出的位置。根據新的歷史條件下、特別是國家的網絡安全上升到一個十分緊迫問題的情況下,突出網絡安全并將其與國家信息化整體戰略一并考慮,無疑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習近平在講話中提出的“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已經十分明確地說明了為什么要在中央層面設立一個與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國家安全委員會并駕齊驅的,都由黨的總書記擔任組長、總理擔任第一副組長的深刻用意,就是因為這三個方面都關系到國家戰略的全局,必須在組織架構上進行統籌協調,整體謀劃,防止由于戰略失誤導致顛覆性錯誤的發生。
談到中央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未來職責,汪玉凱認為,這個機構的設立,雖然有引導網絡輿論等方面的考量在里面,但其核心則在于要加快中國建設網絡強國的歷史進程,提高中國全局信息化的水平。正像習近平所指出的那樣,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要發揮集中統一領導作用,統籌協調各個領域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重大問題,制定實施國家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發展戰略、宏觀規劃和重大政策,不斷增強安全保障能力;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必須統一謀劃、統一部署、統一推進、統一實施。
信息化管理升格是關乎國家未來的戰略選擇
2009年以來,汪玉凱先后承擔了《大部委制實施后國家信息化推進體制機制研究》、《國家信息化管理體制機制研究》等重大課題,這些課題中均有多位國家信息化專家委的領導、專家參與其中。課題完成后,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給國家的政策建議稿。
建議稿共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集中分析和論述了完善信息化管理體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第二部分對我國信息化面臨的重大機遇和挑戰進行分析。第三部分提出了完善我國信息化管理體制機制的具體建議。
建議稿認為,信息化是當今時代最顯著的特征。加快信息化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選擇。西方發達國家早前紛紛制定了國家層面的信息化戰略規劃,建立了由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親自掛帥的國家信息化推進委員會或相關機構,目前多數都形成了信息化管理的常態機制,建立了決策、協調、管理和執行“四位一體”的管理體系,迅速占據了信息化發展的制高點,形成了新的國家比較優勢。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主要發達國家都搶先布局,把發展信息化作為重振經濟的重要戰略舉措,力求推動信息化向高端發展,進一步提升了與發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汪玉凱認為,一些信息化發展先進國家的成功經驗有兩點值得我們關注:一是確立了信息化發展的國家戰略,二是建立了適應發展又相對穩定的信息化管理體制,強化信息化的領導力。
然而,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信息化差距較大,特別在寬帶建設和新技術應用創新方面明顯落后。根據國際電信聯盟發布的“信息通訊技術發展指數(IDI)”中,我國2008年的信息化水平在國際排名中位于第79位,相比2007年下降了6位。2008年以后下降的趨勢還在持續。在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發布的“電子政務發展指數(EGDI)”排名中,我國最好的成績是2005年,達到第57名,到2008年下降到65名,2012年再下降到78名。
建議稿認為,當前我國信息化管理體制機制中主要存在四個突出問題:一是管理機構缺乏權威,難以統攬全局。二是協調機制不力,統籌推進困難。三是部門各自為政,重復建設嚴重。四是條塊矛盾突出,綜合效能低下。據分析,目前我國信息化管理體制是由工信部進行統籌規劃,其他各相關部門相互配合銜接。但是,工信部難以統籌經濟社會、國計民生各領域的政務發展需求,難以統攬黨委、人大、政府、政協、高檢、高法等單位和部門的電子政務建設工作,難以與發改、科技、公安、財政、保密、密碼等相關職能部門就具體政策的制定進行協調,更難以統籌地方信息化發展。地方層面,一般省級信息化也有十多個不同類型的部門在分頭管理,甚至分布在黨委、人大等部門,出現了上情難以下達、橫向難以有效協調的局面,地方反映強烈。據有關部門調查,我國目前的網絡設備的利用率只有5%~10%,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另外,我國政府部門的專網建設過多,也造成了網絡資源的浪費,形成一系列“孤島”和“煙囪”。
為此,建議稿中提出了完善我國信息化管理體制機制的兩大具體建議。一是進一步加強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的職責,提升國家層面信息化的領導力。二是組建國家信息化辦公室,作為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的常設辦事機構。
應該說,中央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正式成立,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個重要論斷——“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已經遠遠超出了原建議稿中的框架與高度。新一屆黨中央高度重視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工作,設置了最高規格的領導架構,無疑將更加有力地發揮對信息化的全局領導作用。汪玉凱認為,伴隨著中央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的成立,我國的網絡安全與信息化管理體制機制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以往存在的一些明顯弊端有可能被克服。這個新框架,不僅預示我國新的信息化戰略和網絡強國戰略會被提上重要議事日程,而且也預示中國在打一場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翻身仗方面,也將迎來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