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
首先看到移動終端智能化快速提升,移動互聯網時代不再是夢想。我們正處于一個智能終端普及的時代,數據顯示,2011年底中國PC的保有量為3.2億臺,智能手機的保有量為1.3億部,平板電腦(PAD)的保有量為3000萬臺,并且,這幾類產品的滲透率都相當高。
在智能終端產業鏈上,目前主要有四種商業模式。
模式一:進入主流智能終端廠商的供應鏈。以智能手機為例,過去幾年蘋果iPhone的銷量在全球取得了爆發式增長,中國諸多進入蘋果供應鏈的元器件廠商,不論是企業業績還是行業地位,均獲得了飛速的發展和提升。接觸為數不少的投資者第一反應是中國企業只是掙利潤很低的血汗錢,沒有技術含量,毛利率低。其實這是一種有色眼鏡,在全球分工體系中,中國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與國際巨頭合作,提供解決問題的優化方案,不斷獲取訂單,本身就是競爭力的體現,而且也是中國電子行業技術水平提高的標志。
模式二:軟硬件一體化是大勢所趨。過去,Wintel組合主導的PC產業鏈,是一個分工合作的模式,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專注于自己的領域,基本互不干擾。到了智能手機時代,蘋果開創了“App Store+iPhone”的模式,本質上是軟硬件一體化,打通產業鏈的上下游:硬件終端黏住用戶,軟件服務平臺獲取用戶價值;這種軟硬一體化,極大地增強了蘋果的競爭優勢,獲得了空前的商業成功。
模式三:一云多屏是大趨勢。不同智能終端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聯動的,完全可以實現一云多屏,比如蘋果的App Store既可以在iPhone上,也可以在iPad上,還可以在iTv上。其實,國內已經有不少“一云多屏”模式的企業,如視頻云、游戲云、語音云等,這些企業提供云服務平臺,向不同終端屏分發;目前階段,并非所有終端屏都可以實現商業價值,但這種模式可以建立起強大的競爭優勢:有些屏是用來價值變現的,有些屏是用來黏住用戶的。
模式四:優質內容/應用的價值越來越大。智能終端普及和多屏互動,帶來的是傳播效應的快速放大,這對于優質內容和優質應用價值的快速變現非常有利。
尋找強者恒強的優質企業。展望未來,以上四種商業模式分別對應智能終端產業鏈上的四個不同環節(元器件—終端—平臺—內容),但共同指向各個環節上優質企業的強者恒強。以蘋果公司為例,iPhone只是其商業模式的冰山一角,其商業模式的核心在于“軟硬件一體化”和“一云多屏”,這種模式將在相當長時間內維持蘋果公司的整體競爭優勢,推動蘋果公司“強者恒強”。